【高质量发展这五年】田骨壮 水脉通 路网畅

节水灌溉滋养沃野平畴。图为盐池县冯记沟乡马儿庄村节水灌区。 闫院平/摄
梯田绕山间,绿水润山塬,公路就在家门前。
昔日光秃秃的“馒头山”,因为基本农田建设的推进,如今变成了五彩锦带缠绕的“千层饼”。甘甜的黄河水抚平千年旱塬干枯焦渴的内里。农户门前平整宽敞的道路,不仅便捷了人们出行,更承载着奔向美好生活的新希望。
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首要条件,也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、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、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的坚实基础和有力保障。“十四五”以来,宁夏切实加强基本农田、水利、农村道路交通等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,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强筋壮骨、舒筋活络,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,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稳步推进。
筑牢“耕”基
殷实塞上粮仓
深秋时节,万物清寂。但在隆德县陈靳乡何槐村、观庄乡倪套村的高标准农田项目秋冬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现场,大型机械轰鸣在田间地头,一块块田垄整齐、布局有型的高标准农田已初见雏形,处处都是火热的建设场景。“2025年,隆德县投资1700万元,共建设高标准农田0.9万亩,重点提升农业设施水平,逐步提高了粮食产量,积极助农增收。”隆德县农业综合开发服务中心主任李福林说。
万物土中生,有土斯有粮。粮食安全是“国之大者”,耕地是粮食生产的“命根子”,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抓手。党的二十大作出了“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”的战略部署。“十四五”以来,宁夏对标对表党中央决策部署,聚焦打造整省域高标准农田和高效节水农业示范区,创新构建了统一规划布局、统一建设标准、统一组织实施、统一验收考核、统一上图入库的“五统一”农田建设管理新机制。在空间规划上紧紧围绕北部引黄灌区“挖潜提升”、中部干旱带“节水高效”、南部山区“旱作梯田”的工作思路。先后投入各类建设资金124.9亿元,发展高效节水农业231万亩,配套建设泵站306座、调蓄水池150座,建成各类田间灌排沟渠1万多公里、闸桥涵等农田水利设施约2.7万处,铺设田间管网4.2万公里,实现了大灾少减产、小灾不减产、无灾多丰收的转变。
连续21年开展秋冬农田水利基本建设,宁夏山川大地已呈现出“田成方、林成网、渠砌护、沟相通、路相连、地平整”的塞上农田新景观,特别是在南部山区建成旱作高标准农田260多万亩,昔日的“三跑田”“皮带田”变成“三保田”“稳产田”,固原梯田更是成为“宁夏二十一景”之一。
建设是基础,科学有效的管护同样可以释放生产力,是不断放大土地效益的有效之策。石嘴山市惠农区成立了专业化运行管护公司,集中统一管理高标准农田工程设施;吴忠市利通区、同心县和固原市彭阳县通过特许经营的方式,委托第三方专业化公司推行“投建管运”一体化模式,政府难管到、集体难管好、农户无心管的难题逐步破解……宁夏在不断扩大高标准农田面积的同时,积极创新管护机制,一些诸如“村党支部+合作社”“村组+专管员”的管护模式应运而生。
目前,全区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140万亩、高效节水农业660万亩,分别占永久基本农田和农业灌溉面积的80%、61.2%,高于全国10个百分点,成为保障粮食生产“二十一连丰”名副其实的“压舱石”。
疏通水脉
润泽山川沃野
今年春夏之交,全区气温偏高、降水偏少、大风天气偏多,中南部地区出现旱情。
“抗旱保供,刻不容缓!”全区水利系统闻“旱”而动,优化配置、科学调度,通过引水、调水、用水各项措施,全力以赴为粮食保收缓解用水紧张情势,确保全区农村供水和农业灌溉总体平稳有序。这份全力保证夏粮丰收的底气,正是来自宁夏持续完善的农业灌溉生态网络,以及不断增强的农业灌溉用水保障能力。
中部干旱带海原西安供水水源工程自2023年运行以来,黄河水成为润泽关桥、西安、海城3个乡镇4个行政村6万多人口和12万亩田地的“幸福水”。在海原县海城镇武塬村马铃薯种养基地,精心培育的马铃薯一派生机,村民彭娟小心翼翼地移开滴灌带,娴熟地去除周边杂草。“谁能想到,咱有一天能在家门口上班,一天能拿上130元的工资呢!这都要感谢土地喝上了黄河水!”黄河水浸润了亘古荒原,也给了祖祖辈辈靠天吃饭的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希望。
宁夏是我国水资源最匮乏的省区之一,水始终是宁夏生存和发展的第一资源。“十四五”以来,宁夏紧紧围绕保障自治区粮食安全、生态安全以及农业特色产业发展,以现代化灌区建设为抓手,全面提升农业灌溉用水保障能力和水平,不断畅通农业灌溉生态网络。全区先后完成了固海扩灌扬水更新改造、固海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、红寺堡扬水支干渠支泵站改造、沙坡头灌区七星渠灌域改造等6个大型灌区改造工程,实施了西吉葫芦河灌区、隆德渝河灌区、兴仁扬黄灌区等14个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,“长藤结瓜”抗旱保灌体系基本建成。
今年3月,总投资73.84亿元的全国“两重”标志性工程——青铜峡灌区现代化改造工程开工建设,这是今年全国首个开工的大型灌区改造项目,目前已完成首批项目并投入运行。这些水利工程设施的建设和使用,不仅科学合理地改善了宁夏水资源时空分布,提升了宁夏有限水资源的利用效率,更为重要的是放大了水资源对农业生产的倍增效益。
怎么让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效益?宁夏着力提升农田灌排能力,让“好钢用到刀刃上”。“十四五”以来,全区大力实施“三个百万亩”现代高效节水农业工程,启动实施“互联网+高效节水农业”信息化应用系统;通过拆除老旧沟渠、新建滴灌设施、铺设暗管排水,并以工程化建设推进农田沟渠修复整治,强化沟渠连通与设施配套,最终形成“干渠连支渠、斗农渠通田间”的水系布局,全区农田灌排能力稳步提高。同时,坚持水肥一体化与农田、农机、农艺技术深度融合,高效节水农业实现明显的省水省肥省劳动力效果,推动粮食产能增加10%—20%,亩均节本增收达400元以上。
目前,全区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占总灌溉面积的比例达60%,灌溉对粮食生产贡献率达到67.5%。2024年,全区农业取水量48.7亿立方米,较2020年减少9.94亿立方米;农田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从2020年的0.551提升至2025年的0.586,连续两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,实现了农业节水与粮食稳产丰产协同共进。
织密路网
延伸幸福梦想
始建于2008年的吴忠市红寺堡区中航公路,无慢行系统,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,存在安全隐患,且经过多年使用后沥青路面老化严重,这些问题成为制约沿线经济发展的交通瓶颈。2025年,在自治区交通运输厅的大力支持下,中航公路得到全面提升改造。崭新的中航特色公路已成为串起葡萄酒及旅游产业发展的“金丝带”。
“路畅四方,客来八方。村里建了生态餐厅、宾馆、旅游驿站等。”红寺堡区中圈塘村村民赵刚喜滋滋地说,“如今,乡亲们在家门口就能坐上公交车,日常出行、外出打工都很方便,为致富增收创造了条件,有些村民把自家的院落改造成民宿,在家就能当老板。”
建好、管好、护好、运营好农村公路,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总结提出、亲自推动实践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、民心工程、德政工程。“十四五”时期,宁夏持续推动“四好农村路”高质量发展,在不断拓展农村公路基础网的同时,着力打造广覆盖、深通达、高品质的农村公路网络,使其成为带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强引擎。
曾几何时,“晴天一身土,雨天一身泥”是宁夏农村道路的真实写照。破败泥泞的道路,不仅成为农民出行的“拦路虎”,也极大地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。“十四五”以来,宁夏全力实施提升农村公路质量服务乡村振兴三年攻坚行动,新改建农村公路4400公里,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通硬化路率、建制村通等级路率、乡镇通三级及以上公路率均达到100%,农村公路总里程占全区公路总里程的近78%。目前,全区所有乡镇通三级及以上公路、建制村通等级路和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通硬化路,农村公路优良中等路率达到93%。城乡之间、乡村之间连接更加紧密,农村群众的出行更为便捷。
要想富先修路。农村道路建设作为连接农业与市场的纽带,在支持农村社会运行、推动农业产业升级,推动农村可持续发展方面,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。“十四五”以来,宁夏坚持“交旅”融合发展,实施贺兰山东麓旅游环线等特色项目,有效提高了主要景区快进慢游服务水平,涌现出66号公路、中航路等网红打卡点,串联起了塞上宁夏的美丽风光。同时,大力发展“农村公路+”模式,支持葡萄酒、枸杞、冷凉蔬菜等特色农业产业园区公路建设,深化农村客货邮商融合发展,让“城货下乡、乡货进城、电商进村、快递入户”运输服务高效便捷,农村公路真正成为富一方百姓、促一域发展的重要载体。
截至2025年8月,宁夏成功创建5个“四好农村路”全国示范县,提前实现“新三通”目标。如今,宁夏农村公路不仅织密了乡村交通网,更串联起当地特色产业、文化旅游与民生服务,真正成为群众家门口的致富路、连心桥、康庄道。
责任编辑:张筱
